首页
>会议报道>政协全会>四届五次全会>委员之声

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02日 来源: 宣传处 字体:【】【】【


袁为民委员发言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我市以省级改革项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地市为契机,基本完成了中职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创建任务,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台州模式,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提升。但对照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尚未形成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面向市场和社会的调节机制,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有待完善,为产业转型升级储备技能人才的能力尚显不足,存在“我办我的学,你招你的工”的现象。校企合作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激励机制,缺乏政府层面推进校企合作正常化、制度化的政策措施,缺少校企人才和信息互通平台。面对战略新兴产业、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设置新专业的能力亟待加强;现代农业和打造“海洋经济”所需的专业未建设好;与地方文化与传承相关专业普遍面临发展困境。
  (二)布局和办学条件有待完善提升。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至今没有一所市直中职学校的设区市,中心区职业教育的辐射力较弱。城市新区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也缺少一所直属示范性职业学校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配套项目。另外,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也亟待提升。目前,我市共有规模以上中等职业学校27所,在校生7.3万人,职教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实践性教学之间的矛盾即实训工场和设备的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各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同时高技能师资匮乏也成为一个制约因素。目前社会上高技能人才仍很难进入职教教师队伍,而职高师资的来源等同于普高,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跟不上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的新要求。
  (三)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社会普遍没有把技能型人才视为人才,大众对职教认同度较低,很多老百姓把孩子上职校当成是无奈之举。政府和教育部门缺乏对职业教育成就和职高学生成才的有效宣传,在政策倾斜、资金分配、教师调配、感情投入等方面存在“重普轻职”现象。执行省政府关于普职教招生规模1:1的要求不到位;职教教研力量薄弱;职教与普教相互渗透与沟通存在壁垒。法律规定的教育投入目标和增长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按省定标准,职教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但实际有差距。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作为现代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没有体现。
  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宏观引导,统筹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要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纳入全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不断强化“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认识,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修正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保障进行统筹管理,定期研究、及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三要确保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和实训材料费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奖励资金和校舍维修经费。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切实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率,并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二)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增强职业教育整体实力。一要建设一个园区。根据台州滨海新区发展情况,创造条件,建一个高标准的职教园区,为台州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服务。二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建或独立举办实训基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尽快适应高职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考试改革,全面启动职业学校实训场所设备改善工程,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要成立职教教研室,支持开展专业课师资培训工作。不断完善聘任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职任教制度及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允许专业课教师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对“双师型”教师在申报各级各类先进时,指标单列、优先考虑。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一要打破职教和普教相对封闭办学的状态,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尝试开放职教实训基地、课程和师资,为普通高中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完善招生制度,严格执行招生职普比1:1的要求。二要合力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规上企业设立机构对接职业学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对企业接纳职校学生实习给予适当奖励,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试点。三要健全职教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发展与第三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提高面向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设置新专业的能力,确保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中职培养内容与高职教学计划相衔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