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报道>政协全会>三届三次全会>会议资料

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一)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12日 来源: 字体:【】【】【

李东委员代表台州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的发言
——以干促上  加快台州港口开发建设

    自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台州的城市定位几经修改完善,但是,把台州建设成“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综观世界,众多建在海口、江口、河口或三角洲等港口航运发达的沿岸城市,无一不是依托港口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台州建市十多年来,在港口开发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一是港口开发建设的软环境逐步改善。编制了《台州港总体规划》;经批准大麦屿港对外临时开放,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大麦屿港口开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二是港口硬件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华能玉环电厂2个5万吨级泊位竣工投产;大麦屿港区5万吨级、环洲钢业3万吨级码头动工兴建;浙江玻璃、天天物流、海螺集团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落户台州港。进港航道、锚地正在整理,港口的集疏运通道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三是港口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027万吨,集装箱5.7万标箱。四是临港型工业快速发展。现已形成电力、水产加工、造船业、拆解业、制盐业、海洋化工等多个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尤其是造船业发展迅猛,2006年,全市共建造船舶460艘,年造船能力69万总吨,完成工业总产值达70亿元,成为台州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台州港口开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港口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较弱,发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
    1、港口基础设施薄弱,总体开发进度缓慢。特别是港口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与周边地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十五”期间,台州港泊位投资额为2.8亿元,只占全省沿海5个港口泊位投资总量的1.7%。港口集疏运设施较为薄弱,对外集疏运体系基本以公路为主,路网结构尚不完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港口向外辐射能力的发挥。适应集装箱、原油、液体化工等货物装卸的大型专业化码头泊位少且布局不完善,深水泊位数量不足,特别是集装箱泊位严重不足。港区布局分散,岸线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我市港口岸线的开发使用一直是无偿的,缺少合理配置岸线资源的市场竞争机制;有些岸线的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造成深水浅用、优线劣用、闲置不用等不合理现象。由于港口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配套条件不完备,港区陆域狭窄以及港口建设和开发投入机制不够灵活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其发展优势与潜力无法有效发挥,无法更好地为临港工业服务。
    2、港口功能单一,综合服务水平低。我市港口仍以传统的装卸、储存、转运为主,临港工业发展缓慢,真正意义的现代港口物流业尚未出现,这就决定了我市港口的港城关系还处在初级阶段,港口对相关地区的产业布局、国土开发带动作用十分有限。目前现代港口正朝着全方位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我市港口综合服务水平与现代港口概念尚有差距,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弱,难以满足现代港口功能拓展的要求,和周边的宁波、温州港相比,竞争力较弱,每年的集装箱生成量很大一部分不得不通过陆路分流到周边港口运输。
    3、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滞后。临港产业发展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真正体现,临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领导协调机构,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与规划,现有港口土地资源存在无序开发和侵占滥用现象,影响了港区岸线临港工业土地使用和已落户临港工业企业的开发建设进度。就目前临港产业总体而言,无论产业层次及发展水平均偏低,对港口的开发利用难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行政区划影响港口资源综合开发。位于玉环岛乐清湾内的大麦屿港具有良好的深水资源优势,是建设深水泊位的理想港址,规划中的乐清湾大桥将有效地改善大麦屿港与大陆腹地的交通条件,但由于大桥建设涉及温、台两地,限于行政区划和港口管理体制等原因,乐清湾跨海大桥建设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大麦屿港开发进度,港区深水岸线的优势资源难能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港口资源的综合开发。
    为了加快台州港口的开发建设,从而促进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发展,我们建议:
    1、统一认识、规划引领、合力兴港。勿容置疑,港口不仅会给临港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会带动多种临港产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力。随着《港口法》、《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港口开发建设已在全国全面提速。如上海投资建设大小洋山港;重庆市提出“以江兴市”战略;宁波、温州提出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港口的发展思路。台州要建设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就必须坚持走“以港促城、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发展路子,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统一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台州港口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以及港口开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加大对港口开发建设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社会各界对港口开发建设的关注,对外则提高台州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规划引领,编制分步实施方案。港口开发建设规划起点要高,视野要宽,要体现系统性、超前性、战略性,要充分考虑2020年台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航道功能的需求。台州港总体规划经省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尽快研究、编制本地港区各阶段分步实施方案,并整合现有港口资源,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台州港口总体规划的各项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三是整合资源,合力兴港。港口开发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在港口开发建设领导机构的统一协调下,将各项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并明确各地各部门的职、权、责、利,从而形成全市上下合力兴港的良好局面。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序开发。在台州港“一港六区”的开发建设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现阶段重点应是大麦屿港和头门港的开发建设。在大麦屿港区开发建设上,要以项目带动港口开发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探索租赁、购置、合建等多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乐清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积极争取温州市及乐清市联合开发大麦屿港区。在头门港区开发建设上,要加快启动头门岛连岛大堤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通过头门港的建设,将海门港区功能逐步外延和转移。连岛工程新围土地安排什么项目,应及早谋划,提出方向性意见,以便通过招商引资,促进连岛工程建设。要加快疏港公路建设,尽快启动沿海高速公路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疏港运输通道。要根据浙江省港口管理的有关规定,统筹规划港口岸线,对我市沿江、沿海的港口岸线资源进行严格管理,杜绝随意侵占岸线资源的行为。
    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港口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港口开发建设及管理要引进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一是要加快港口建设重点项目立项的步伐,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二是引入先进的港口管理模式和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政企分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港口民营化的步伐,采用合作、合资、租赁、特许权转让等形式,采取出售资产、出租码头、发行债券、港务企业转制、成立合资公司、租赁港口、开发土地等方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港口建设,积极利用外资投资港口建设。三是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港口企业的适度竞争,逐步使目前的社会公益型港口向经济效益型港口转变。
    要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通过临港产业的发展带动港口开发建设。一是制订临港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并与台州港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二是加大临港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达到以企兴港、以港促工的目的。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层次,在发展传统加工业的同时,应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鼓励造船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装备革新,走集约化制造、规模化生产、集团化联合发展之路,以避免同业恶性竞争;鼓励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水产品加工的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整合、规范拆解业,加快建设固废拆解工业园区,加强行业管理,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发展海洋化工,培育新兴产业。
    3、理顺体制、协调关系、多元推进。要解决好港口开发建设上存在的体制性问题。一是理顺领导体制,由于港口开发的长期性,为保证港口开发建设的连续性,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导机构;二是理顺管理体制,重视大麦屿等港区建设管理中政出多门,多重领导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协调,理顺各种关系,还应理顺港务集团和港务开发公司的关系;三是理顺投资体制,要进一步研究多元化投融资的可行性和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积极推进港口开发建设中“民资、民建、民营”试点。
    要协调各方关系。一是要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机遇,协调台州与温州、乐清的关系,加快推进温台港口资源整合。温、台两港同在一个海域,同用一个锚地,同走一条航道,要在省交通部门领导下,在科学统一规划基础上,突破现行行政区域界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到义务共担、共同开发、资源共享。对乐清湾的围涂造地,要作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妥善处理好围涂造地与深水岸线资源保护的关系。二是协调市本级与临海、玉环、三门的关系。海门港、头门港、大麦屿港、健跳港的开发建设要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在各港区功能设置上要错位发展,实现功能互补。三是协调近期与远期关系。港口是不可再生资源,切不可深水浅用,更不可浪费使用。要远近兼顾,为远期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四是协调港城关系。要做好台州港区规划与台州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即城市定位与港区定位相衔接,城市主导产业定位与临港产业定位相衔接,城市功能与港区功能相衔接,这样才能实现“以港促城,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目标。在城市规划中,还应预留依托港口及沿海的工业开发区、国际贸易区等建设用地,为港口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港口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多元推进台州港的开发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业,积极开发滨海房产业,只有这样,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宏伟目标方能实现,港口的功能也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台州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                             经济
 




郑菊清委员代表民盟台州市委会的发言
——贯彻中央1号文件  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十条建议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份纲领性文件将促进台州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市农业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经营规模偏小,经营主体偏弱,农业效益偏低,竞争优势不明显。我市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4亩,“七山一水二分田”。台州的现代农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走符合台州市的现代农业道路,我们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台州发展现代农业应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突破:
    1、推进农作制度创新。这些年,台州农业在农作制度上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出现了不少新的农作模式,即种养结合类,粮经结合类,粮、饲、牧结合类,水产混养、套养、轮养类,这一新的农作制度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结合,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轮作,对土地的时、空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了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实现了能量的最佳转换,拓展了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良性循环和持续增收。全社会都应关注这种农作制度的创新。金融、保险、电力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应为此提供便利,予以推广和支持。
    2、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台州土地相对紧缺,又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因此,不仅需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优质、高产农产品,而且有条件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如提供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为此,建议将旅游、环保、文化、景观等概念引入农业。通过科学规划,将农业和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富有创意的、高效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和景观农业。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应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等制度,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台州学院、台职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学校涉农专业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和教师考核办法,为科研人员服务“三农”、推广科教成果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4、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改革,建立农业经营者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即通过社保体制的改革,代替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与农业中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免费为农民培训农业种养类包括花卉、蔬菜、果树和管理类的农经知识。
    5、建立现代农业组织。应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出发,建立农户家庭、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此外,要建立集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集散和配送、批发和零售高效结合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要尽快形成联通国内外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加快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的改造提升,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另外,要构建以政府部门服务和管理为保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6、调整农业竞争战略。台州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农业劳动力价格在国内处于较高价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依靠价格竞争,而应采用差别化竞争战略。因此,需要调整我市农业竞争战略,从传统的农产品价格竞争战略转向以质取胜的差别化战略。如临海的涌泉蜜桔即是成功一例,各地柑桔每公斤三、四元还滞销,而涌泉蜜桔每公斤一、二十元尚供不应求。要结合台州农业资源与区位条件,重点支持名特优农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有效的品牌建设、严格的环保制度、优良的营销服务,培育台州农业核心竞争力。
    7、扩大农业发展空间。我市应一方面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突破本市土地资源局限的瓶颈,通过市场导向、政府牵线、企业运作的办法,充分利用省外、国外在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我市农业要素,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分工合作的跨省区、跨国度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如我市农民在海南及江苏等地大规模发展西瓜种植基地,便是成功一例,这些经验应予以推广。应当积极引导农民出省、出国种植蔬菜瓜果。
    8、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前,进一步转移农业劳动力不仅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取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角度看,清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合理布局中小城镇发展,促进农业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是一条成功的转移农业人口之路。
    9、完善农业支持政策。首先,应建立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主要是: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土地出让收入和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应主要用于“三农”;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对农业投入。其次,进一步明确农业支持政策的重点。主要包括:农业风险管理和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农民培训与教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与农村环境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与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性和公共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支持等。再次,完善农业支持的方法,提高农业投入效率。主要是:减少投入的中间环节;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如配套、贴息、低息、奖励、以工代赈等)相结合;完善农业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政府农业投入绩效考核等。
    10、深化农业配套改革。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推动。当前影响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急需通过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主要领域是:农村土地产权与管理制度,农民养老与社保制度,农村金融与保险制度,农民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农业部门管理与投入体制,农业合作社与行业协会发展政策与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等。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民盟台州市委会副秘书长                             妇女联合会

 



詹炜委员的发言
——充分发挥中心区优势  大力促进商业旅游发展

    我经常往返于香港与台州之间,在为台州工业的发展速度惊叹之际,也为作为一名台州人而感到骄傲。台州市三届三次党代会的报告等相关文件中,提出了几个任务:一是要加快台州城市转型升级,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台州城市群新目标。中心城市重抓功能建设,积极实施“710”工程与东商务区繁荣计划;二是要扎实开展“多城同创”活动,特别要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成果;三是要整合提升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结合台州的一些现状,联系香港和其他地区发展商业旅游的成功经验,我就如何促进台州市商业旅游发展,提以下建议:
    一、发展商业旅游对新台州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旅游是一个在国际上蓬勃兴起的新型产业。既是现代商业的新业态,又是现代旅游的新模式。商业旅游不是简单的商业+旅游,而是在商业的布局中有旅游的元素,在旅游的游憩方式设计中有商业的成分;如SHOPPING MALL的概念,将购物、观赏和娱乐完全结合在一起,香港二十年前就有。现在的香港,几乎每个卫星城就有几个大型的集购物休闲饮食等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它成为香港市民和全球游客香港游的主要部分。国内目前最大的是北京68万平方米的金源购物中心,超大规模的商业休闲场所,足足可以玩三天。这几年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也逐步引入了商业旅游。商业旅游除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旅游带旺商业,商业促进旅游。这几年大量的内地游客进入香港,维持了香港的繁荣。在港游客消费的顺序为:购物、酒店、饮食、观光与娱乐,所以足以体现商业旅游的作用。商业旅游还有它另一个优势,就是在短时间内集聚人气。顾客不只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新奇的游乐、饮食和休闲集聚在一起。而目前台州的旅游,基本局限在山山水水的自然景观的旅游上,多层次的旅游形式不足,商业中心基本等同于购物中心,商业旅游非常缺少;特别是台州中心区的建设,硬件和设施相当不错,但缺乏商业旅游的规划,以至人气不足、商业不旺。因此,本人觉得发展商业旅游对新台州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有关部门从商业旅游的理念和角度,寻求有效对策。
    二、在台州发展商业旅游,要策划和设计一套适合台州实际情况的商业旅游模式,争取以较快的速度集聚人气
    商业旅游首先要有商业设施作为载体。近期的重点是如何繁荣东商务区。东商务区的商业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与将要开发的西商务区以及中央商务区形成一个大商圈。在大商圈的统一规划下,形成同中存异、各有特色的主题商圈。 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一大商圈的定位为:浙江东南沿海集特色购物、商务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旅游中心。根据台州组合城市的特点,各地都有商业购物中心,所以东商务区不能有太多的购物面积,只能是适量的特色购物;更多的商业面积,用于商务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各种新型业态。初始进入东商务区的顾客,首先是来游乐、休闲,其次才是购物。到了人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再陆续增加购物面积。从客源的培育看,建议培育椒江城区所没有的新的商业业态、业种,拉动老城区的消费群作为固定客源;培育路桥、黄岩所没有的大型休闲、娱乐项目,拉动三区的重点消费群作为基础客源;培育地级市的产业服务功能,吸引三区及玉环、温岭、临海的商务消费群作为流动客源;结合市民广场的观光效果,培育有观赏价值的人文景点和商业景观,吸引台州以外的游客,并与“绿心大型主题公园”连成一个新的旅游线路,形成机会客源。
    三、从商业旅游的发展看台州市西商务区和中央商务区的未来定位
    目前处在待建状态的西商务区和中央商务区,关系到未来新台州的核心功能和主体形象,要反复论证,多方比较,准确定位。结合台州的实际情况,从商业旅游角度考虑,建议形成一个商业旅游新城区。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有新意、有特色的功能区作为这一新城区的支撑体系:
    一是建议发展城市游憩型商业。如步行街、SHOPPING MALL、中央游憩区(典型的如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什刹海等),使之成为新台州城市休闲的核心区。
    二是建议发展城市娱乐型商业。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娱乐化的世界,商业与娱乐之间、旅游与娱乐之间已经出现新的相互依存关系,如香港海洋公园、迪士尼,深圳的世界之窗、欢乐谷,都是三者之间结合的典范.还有杭州宋城景区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宋城千古情》这一台娱乐表演节目。很多地方都在陆续地把发展有特色的娱乐业当作城市商业在经营。尤其在台州这么一个旅游资源不足、城市知名度不够的城市,更应该把发展城市娱乐型商业作为一个推进器。何况,台州民营企业发达,民间消费水平高,对于发展城市娱乐型商业非常有利。
    三是建议发展城市配套型商业和“泛旅游产业”。所谓泛旅游产业,是指超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概念的更加泛化的旅游产业概念,其内容包括会展、运动、康体、娱乐等等,产业链连接到餐饮、运输、酒店、商业、都市农业等等。泛旅游产业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旅游小城镇等等,因此,泛旅游产业已经作为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经营的有效手段。建议西商务区、中央商务区的规划设计,要从这些方面考虑,高起点、高标准,面向国际一流设计机构进行设计招投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四是建议围绕中央商务区发展产业服务功能区和创意产业中心。由于该区域处在台州行政中心,商务功能非常重要。要结合台州有些行业已经成为国际国内一流制造基地的情况,以及有些自创品牌需要推广窗口的情况,建议在中央商务区发展产业服务功能区,吸引国际相关厂商入住,成为“台州制造”与国际厂商进行产业对接和经贸交流的平台。同时,设立创意产业中心,如同上海的“海上海”、“八号桥”,既能吸引国际从事工业设计和研发创新的厂商入住,为制造业提供产品创新等各类设计服务,又能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观光场所。
    四、在台州发展商业旅游的资源依托和培育
    旅游业是个资源型产业,商业旅游也需要资源依托。台州是个年轻的新兴组合式城市,相对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不够。要发展商业旅游,其资源的依托和培育,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依托商业景观的精心设计形成观赏景点。台州的市民广场所以能吸引很多人,其景观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而邻近的东商务区内的商业景观,相比之下就缺少吸引力。要发展商业旅游,所经之处的商业景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大喷泉和灯光秀,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吸引力会降低很多,如果没有各种各样霓虹灯,香港维多利亚港就会黯然失色。商业景观不是点缀,而是新的商业“卖点”。商业景观的设计不能模仿,要有个性和特色,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建议东商务区的商业景观要改进,要面向国际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招投标;同时建议对西商务区和中央商务区的商业景观作为未来的观赏景点进行预先规划。
    二是培育特色文化资源形成游览景点。台州虽然没有在国内叫得响的古文化资源,但也有自己特色文化,就是“山海文化”。台州既有大山,也有大海。大山与大海共存一个地区,在其他地方很少具有。建议挖掘台州的大山文化与大海文化的内涵,从中提炼商业元素与游憩元素,比如“山民博物馆”、“渔家博物馆”等,形成情景式的游览景点。
    三是培育大型娱乐表演形成游乐景点。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类似“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娱乐旅游项目,做的成功,可以很快集聚人气。但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建议有关部门会同专业机构作深度策划。
    四是会同旅行社设计主题游线路。现在许多旅行社不愿意沿袭传统老线路,都在策划新线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这给台州这一新兴旅游地区带来机会。新线路通常要有新的主题,商业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主题游。建议有关部门在策划游憩景点时,要突出主题性,要考虑如何与旅游连线。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云之彩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别邀请人士
 

 



刘碎雪委员代表民革台州市委会的发言
——打造清水世界  构建生态台州

    十五期间,在中共台州市委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把水环境整治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有计划地对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化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政府用在河道整治共计14.8亿元。但目前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尚未得到缓解,市区河道基本上处于“有河皆污,有水皆臭”的状况。据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6年监测结果显示,台州市区金清水系河网14个监测断面中除下埭头断面为Ⅲ类水体外,其余13个断面均为劣Ⅴ类水体,全部断面均不能满足水域功能,综合污染指数为2.264(水污染指数小于0.2属于清洁,0.2-0.4属于尚清洁,0.4-0.7属于轻污染,0.7-1属于中污染,1-2属于重污染,大于2属于严重污染),主要污染因子是DO、CODMn、氨氮、酚、总磷、石油类。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群众环保意识薄弱,依法查处力度不大,我们的河道是边治理、边污染,治理步伐跟不上污染的速度。可以说,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河道整治,河水非但没有变清,反而污染加重。主要原因有:
    一、农村生活污水不能有效控制。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农业生产与畜禽养殖面源的污染已经成为市区河道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二、截污与污水处理工作滞后,管网铺设缓慢,实际截污率低,雨污不分。以目前市区十二条重点河道的情况为例,沿河建成配套管网为60.9公里,沿岸管网铺设率仅为15.2%。另外如主城区的三大知名酒店有截污管网均已铺设完成,但却因配套设施未及时跟上或者处理费用等原因,仍未将商业污水的排放接入污水处理管网内,而是直排入河道,据初步统计显示,三地的日平均商业污水排放量为500多吨。又如在已经开工建设的滨海工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至今仍未规划。
    三、工业废水排放依然形势严峻。据统计,市区共有工业企业82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84家,工业废水排放污染环境的主要是医药化工、造纸、印染、电镀、食品罐头、机械、塑料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三区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的排放量为6261.51吨,其中排海的有1655.32吨,排入内河水系的4606.19吨。
    为此,我们建议:
    一、设立“清水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市河道污染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工业污染、农业化肥污染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染长期积累形成的,污染的程度已经严重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仅靠政府对河道疏浚、整治还远远不够,还要不断加强对市民环保意识的教育。建议把每年的5月或9月定为“清水月”。“清水月”期间要动员全民参与,通过各大新闻媒体及各级政府官员进行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宣传发动,向广大民众讲深讲透水污染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影响,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要教育市民真正做到污水不入河、垃圾不出村。同时,“清水月”期间,长潭水库适量放水,冲刷河道,确保台州母亲河的河水常清。
    二、在农村全面建立沼气清水工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河水水质恶化,与农村的改厕革命有直接关系,原先农村每家每户的马桶和路边的茅厕尽管有时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不堪入目,但它仅污染了附近的土地,肥沃了野草,而土地自身尚具有净化功能。在改厕后,虽然经“三格式”化粪池处理,但与直排没有多少差别。我市560万人口,按50%农村人口计算,28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直排河里,污染相当严重。建议在我市农村全面推广沼气技术,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经过净化处理,起到改善周边环境,特别是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的作用,沼气净水产生的“三沼”——沼气、沼液、沼渣又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可以用作能源及肥料,还可用来浇灌农作物,对改善我市的水环境,有着标本兼治的作用。
    三、在全市范围内加大河道管理力度。一是在各县市区入出口统一设立监测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样检测;二是从今年开始,将河道治理工作列入对各县(市、区)年度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围,考核总分要占3%~4%。三是加强督查力度,将河道治理工作列入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年终述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各级政府职责分明、管到实处。
    四、加快截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截污管网建设,提升管网的覆盖率和截污率,真正做到截污先行。政府要组织城建、环保、国土等部门对排污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凡污水管道未接入污水处理统一管网的要作出限时接管的工作计划,新建项目要从源头上严把审批关,始终坚持“四个不批”和“一个不验收”。
    五、建立河道保洁队伍。一要从源头清理、逐段监管、上下联动,统一行动,实行全流域保洁,防止各区块河道水域的水体交叉污染;二要成立一支专业队伍,负责清淤、除杂、清障等日常维护;三要实行包干保洁责任制,按照部门分工、属地管理、分级负担和统一考核的原则,落实责任,明确要求,促使县(市、区)、镇、村(居委)三级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河道治理成果。
    六、理顺管理机制。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主要负责该块工作的我市两级政府河道办大多挂靠水利系统,职责不清、运作不畅、协调困难,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实已成为水利局的河道办,很难全面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难以形成多部门共同协作、综合治理的合力。所以,必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尽快建立统一、高效并有一定权威的河道综合管理协调机构,而非只是实际挂靠在水利局的河道办,根据绍兴、宁波等地的做法,建议将市河道办确定为正处级单位,直属市政府领导,以便全面协调三区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
    总而言之,河道整治要标本兼治、建管并重、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环境的根本好转,台州才能真正成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滨海生态城市。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椒江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台州市委会副主委                   民革
 

 



阎凌云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台州市委会的发言
——加强公共财政监督  构建“阳光财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为公共工程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此带来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逐年扩大。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公共财政监督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公共财政监督无实质性手段
    在现代社会文明制度下,除了一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信息之外,一切财政信息都不应对公众保密,这也是公共财政的要义。所谓“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在公共财政下,政府的所有开支都要由预算公共资金统一安排,公开透明,是公共财政的本质性要求。纳税人有权利知道政府把钱花到了什么地方,钱花得是不是合理。
    然而目前,政府每年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这些问题皆属于“政府机密”。政府开支,除了预算内支出外,还有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预算内的是看得见的,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是指各单位未纳入国家预算的,这部分资金是看不见的。政府预算外收支情况,依然是个谜团。搞不清楚的谜太多,比如政府负债,包括直接借债,也包括担保借债,总盘子有多大,算不清楚。而政府负债,仅仅是预算外收支的一小部分而已。整个预算外收支的情况,第一不公开、第二口径不统一,根本厘不清。现在每年在两会上报告的预决算情况,仅仅是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和少量非税收入。2006年台州市全年财政收入175亿。但这个数字仅仅是政府每年总收入的一部分,更大头的,是预算外收入。政府非财政性收入,具体说来,就是国有资源收入,比如土地出让收入,包括非税收收入;比如养路费、公用事业附加费等等;还包括政府直接掌握的预算外收入等等;比如国有企业的盈利,公安、交通等部门的罚款收入,以及车牌税收入等等。现在的情况是凡是怎么收钱是做到政务公开,走进税务局一看,哪项收多少,告示上写得明明白白,但是怎么用钱却不公开。
    二、政府负债过重,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政府为搞建设、办教育借点钱,和老百姓买房子、看病借钱一样,本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虽负债累累,却债多不愁。上届政府借的钱让下届政府还,而下届领导因为债更多所以更不发愁,况且还可以欠银行的钱,赖成不良贷款,最终由国家注资剥离。问题更在于,政府负债率的最高限度是多少,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负债率超过多少就存在风险,也没一个统一的说法。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地方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业绩、轻财务考核,重资金投入、轻效益评价”等弊病。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在举债时往往无后顾之忧。但问题是,谁来保证这些地方政府能够偿还债务,避免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境地?
    因此,我们建议以加强公共财政监督为抓手,构建“阳光财政”,确保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建议如下:
    一、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监督体系
    将财政预算向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推进,打造阳光财政。(一)预算要面向公众,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全过程公示。像村务公开把村级财务向村民张榜公布一样,将财政预算的编制、审查、执行和决算在传媒上公布,使其收支行为从头至尾置于立法机关和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二)公平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介入。(三)彻底取消收支挂钩。切断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同其经费供给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铲除以权谋钱,以权换钱等腐败行为的土壤。(四)构建符合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使财政支出向社会公共事业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制定那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财政和预算时,要广泛征集各方意见,设立包括财政监督机构相关人员在内的重大项目决策专家顾问团,对项目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以及相关细节问题(如项目资金来源、借款偿还能力等)进行充分论证,控制项目数量,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并尽可能减少因项目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二、以市场为导向,真正按投资法人责任制办事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拿出一些公益性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后承包给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降低财政开支,建立良性的管理体制,对涉及区域内经济或生态环境需要的一些项目,应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互相抵消力量的管理机制,按照高效统一的原则,让其归口同一主管部门,让一个婆婆管到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凡是有经济效益潜力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政府应全部地毫不保留地推向市场,使得私人资本顺利进入这些投资领域。只有真正建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形象工程、烂尾工程的问题。    
    三、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财政支出监督
    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实施事前控制和过程监督,继续对财政支出资金,尤其是对重大项目财政支出资金,可以通过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其纠正,真正将政府资金的运作置于阳光之下,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和取得实效。增收节支,严格体制建立全口径的政府负债管理,统筹安排,长远规划,建立政府偿债基金;增收节支,增加财力储备;完善投资决策机制,政府投资要量力而行,防止投资建设的步子迈得太快,严格控制人员膨胀,防止由此带来的经费压力。
    四、合理控制政府负债规模,防范运行风险
    尽快建立政府投资绩效评估体系,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或者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加大对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发挥广大民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一是建立重大投资项目评审机制。每年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出台的前半年(至少是三个月),抽调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团,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再评估。二是通过媒体,让广大群众参与讨论,凡有价值的意见可用评奖等方式以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各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对政府投资结果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的重点是权、责是否一致,投资效益是否优化,是否有损失浪费和渎职行为等,在关注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预算内的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上,并可以“以现行的法律法规和人们共同认知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进行绩效评价。其他政府可用财力(包含基金、预算外收入、政府负债的当年可用部分等)在关注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绩效或者资金使用的安全。并定期分批向社会公布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结论。
    同时,还应严格监管政府债务的使用和清偿,健全政府债务清偿责任制度,明确偿债责任人。同时,对于那些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造成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的政府负责人,应当追究其责任。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政府债务过度膨胀,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因盲目举债。应出台措施,对政府债务实行总量控制、风险控制,针对政府负债率设置一根“高压线”,不论其举债理由多么充分和堂皇,也不允许其触碰这根“高压线”。
    五、以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是可以借机明晰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防止债务体外循环和资金的体外循环,消除地方官员利用预算外资金进行暗中“寻租”的现象;二是可以增强地方财务的民主性;三是可以建立地方债券的评价系统,形成不同地方的债券利率,并推动地方债券市场发展,形成有竞争性的地方债券市场,并鼓励地方之间的投资者“用脚投票”。现在彻底公开预算外收支情况确实有难度,可探索成立非税收入局,把非税收入统一起来。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九三学社台州市委会副主委                              九三学社

 



包国强委员的发言
——发挥高等教育先导作用  推动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十五”期间,台州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一、台州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我市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有了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电大、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和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筹)等5所高等学校,以台州学院为龙头,“一本四专”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全市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由“十五”初期的8510人增加到2006年的21429人;2005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07%,远远超过了马丁•特罗(Martin. Trow)划定的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4.07个百分点。
    二是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十五”期间,建成了台州学院临海校区,台州学院椒江校区建设在艰难曲折中推进,部分工程投入使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完成了扩建,等等。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条件大为改善,实验室和教学、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逐步完善,有些达到了省内甚至国内先进水平。
    三是办学内涵不断丰富。我市高校本科专业由2001年的不足10个增加到现在的30个,大部分专业紧密对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建成了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专业;市级重点学科从零起步,发展到现在的10个;科研力量大为增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四是学校功能进一步拓宽。“十五”期间,我市高校走出“象牙塔”,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台州学院主动转型,重点拓展了一大批直接对接地方产业的学科专业,基本形成了化工环保、材料物理、信息电子、机电建筑、经贸管理等五大专业群,建立了10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和16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科研机构,与台州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开展了良好的合作,举办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会议(论坛)、企业家培训和沙龙活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22个专业,建立了67个现代化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10个校外大型教学实践基地,承接数十家骨干企业应用性项目开发和技能培训;台州电大与市政府合作,挂牌成立了社区学院,各类培训活动时有开展;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和培训企业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
    综观我市的高度教育,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的载体和平台,没有形成自觉互动的机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
    二、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重视台州高等教育的发展
    “十一五”是地方高校抢抓办学机遇,扩张办学空间的关键期。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高等教育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地方高等教育丧失当前高等教育整体上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多元化、特色化转型的战略机遇,将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的又一个快速增长期,也是人才需求的强劲期。期间,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将受到更加严重的制约。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关键时期的台州,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急需得到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从现有人才储备看,目前我市人才存量虽已达到34.2万人,居全省第五位,但人才占人口的比例处在全省中下水平,专业人才高、中、初级职称结构比例矛盾突出,新型产业领域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素质偏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明显不足,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在全市各类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仅占15.5%。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等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若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的速度测算,到2010年,我市人才总量需达到58.23万人,年均增幅12%左右,每年增加各类人才4.8万人左右。因此,从人才需求角度看,“十一五”期间,台州的高等教育既有着更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外,从城市文明、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发与保护以及城市魅力建设角度考察,高等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谈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2、积极为市校、企校合作搭建广阔的互动平台
    目前,群众及企业界对台州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不少人对地方高校作用的认识停留在人才培养和“三产”发展需要的粗浅层面。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往往舍近求远,盲目求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制约了地方高等学校功能的发挥。地方高校与重点名牌大学相比有自身的优势:一是熟悉地方实际,能够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二是地方高校处在自己家门口,可以召之即来,服务方便、周到;三是地方高校由于其区域性,在地方文化研究、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在服务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大有作为。近年来,我市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虽已迈出了步伐,但在量上还比较少,面上还比较窄,度上还比较浅,但最主要的还是前面所讲的缺乏合作与互动的平台。
    因此,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在角色定位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在企业中积极宣传地方高校,提高地方高校在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积极主动地为市校、企校合作搭建广阔平台,引导地方高校在政府决策咨询、应用性技术开发、环境保护、人才集聚和文化大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使地方高校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能量得到最大释放;在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以及经费补助上,政府应给地方高校以适当倾斜;我们也希望企业充分利用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科研设施相对齐全、服务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在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科技攻关、技术开发等方面与地方高校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
    3、进一步加大对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
    从我市高等教育的目前形势看,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由于起步比较晚,历史欠债太多,高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亟待改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另一方面,我市高校在近年都要接受浙江省教育厅乃至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各类评估。例如,台州学院就面临着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目前我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评估。评估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评估的要求非常严格,评估结果的运用非常广泛。各高校的专业评估、学科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课程评估也是络绎不绝。
    从我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我市高校与杭、嘉、湖等地高校相比,并不具有区位优势,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非常困难,人才引进的成本相对较高。高层次人才即使引进来了,也会因为住房及家属安排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干不长就走掉,这对于我市高校的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我市高等教育现正处于一个大投入、大建设时期,亟需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资源的投入。政府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在制度上加强对地方高校的扶持,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人员编制等政策上给予倾斜。要努力加快台州学院椒江校区的建设,想方设法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尽快解除学校发展的瓶颈制约。
    总之,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不像企业等生产性部门那样,在投入之后能够很快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高等教育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回报是长远的,效益也是显著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台州学院党委副书记                                       教育
 

 



徐美珍委员代表民进台州市委会的发言
——严厉打击“两抢一盗”  努力打造“平安台州”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台州”的创建,2004年率先在路桥实行名闻全省的“城区网格化巡逻”,社会治安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备受群众关注的“两抢一盗”(抢夺、抢劫、盗窃)侵财型案件仍居高不下,据统计,2006年台州市共立案刑事案件59665起,其中“两抢一盗”侵财型案件53903起,占了全年刑事发案的90.3%,平均每天发案150多起。其中,夜间偷盗、入室盗窃和飞车抢夺现象尤为严重,窨井盖、电缆线、电瓶车等屡屡被偷,有的甚至连水龙头都不放过。这些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到了平安台州的构建,人民群众要求严惩的呼声强烈。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施高效的打防控战略,严厉打击“两抢一盗”,为构建和谐台州提供保障。
    一、当前社会治安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动人口犯罪率较高
    几年来,随着台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增强,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台州,几乎每年都以18%的速度递增。目前台州有外来人口100多万,也就是说每5个台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人员。作为新台州人,他们在为台州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犯罪问题。据统计,2006年“两抢一盗”案件中,外来人员刑事作案的占总数的85%以上。很多涉案人系流窜团伙作案,作案手段变化多端,打击处理难度较大。90%以上作案前居住在出租屋,其次是旅馆、网吧等场所,由于目前这些场所管理混乱,治安形势更加严峻。
    2、打击“两抢一盗”的力度不足
    “两抢一盗”侵财型案件数量多、涉及面广。在有限的警力中,打击这类犯罪行为的警力更显不足。第一表现为街面防控体系相对薄弱,整个台州市还没有全部实现“城区网格化巡逻”,那些已设立的城区,巡逻警力也明显不足。第二表现为破案率较低。特别是对判刑三年以下的案件,由于各种原因,破案率更低。第三表现为对偷盗2000元以下够不上刑事立案的行为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多为教育后释放,缺少威慑力。第四表现为对销赃行为打击不力。许多废品收购站对那些明知为盗窃物品的窨井盖、通讯电缆等赃物照收不误,城区就有好几处一般群众都可随时购买的赃车市场。2006年在侵财型案件达5万余件的情况下,因销赃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却很少。
    3、打防控一体化机制不够健全
    “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政府、公安以及社会各部门相结合的战略机制。目前,虽有市综治委的综合指挥协调,但是在人员配置上,缺少一定的专职人员;在经费上,各地社会治安保障费随意性较大;在职责上,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在监督考核上,多流于形式,缺少长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因此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4、部分群众自防意识淡薄
    少数群众在自己财物被偷抢时对偷抢者恨之入骨,而在承担一份群防群治的责任和义务时却觉悟不高。例如明知租房是为了销赃“电动车、摩托车”,却为了蝇头小利而不闻不问;明知所买的是赃车,却贪图便宜而心安理得;明知有人大胆销赃,却淡漠对之不敢举报,从而助长了偷抢者的气焰,难以堵源截流。其次,有关部门对群众的自防缺少有效的宣传,群众对街面案件的防范意识非常淡薄。
    二、对策和建议
    1、完善机制,构建综治体系
    一是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在“一把手抓综治,一把手总负责”的大格局下,严格实行社会综治责任追究制,建立各级各部门综治委(办)委员例会制度,并对各部门进行经常性的社会治安监测与评估,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牵头,政法为主,各方参与,共同行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
    二是保障综治专用经费,配强综治工作力量。各级政府要把综治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切实改善政法、综治部门的技术装备和办公条件,解决群防群治所需经费,为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并在人员配备上,按各辖区实际人口数(含外来人口)配备综治办专职工作人员。
    2、加大投入,加强警力建设
    台州商贸发达,外来人口众多,社会治安情况特别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一是要尽快落实市公安局提出的每3000人口配备一个责任区(社区)民警的标准,及时配足警力。同时,按照外来人口500∶1标准配强专管员。二是加强科技强警建设,逐步推进视频监控建设,对案件多发区域、商业金融集中地区、居民住宅和重要交通口、城市出入口、重点单位门口等城市公共部位实施全方位监控。三是加强街面巡逻警力的建设:加大城区网格化巡逻警力的投入;充分发挥多警协同作战的优势,相互策应,相互支援。四是在街面巡逻震慑罪犯的同时,要加强便衣警力这一打击街面犯罪主力的建设。
    3、严格清理、整顿出租房屋
    以贯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为契机,开展出租私房的集中整治工作,及时与房东或委托机构签定治安责任书,经常性督促房东或委托人认真履行治安责任,做好外来人口、出租房日常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提高人户一致率。同时,积极推广物业、中介机构、村居管理服务站等对出租房屋进行有偿管理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房管、公安及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度。
    4、坚持严打,整治废旧交易
    公安机关在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时,一是要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重点清理整顿各类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旧货交易场所;并发挥各镇街道派出所“阵地控制”的作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和违法经营,从而杜绝销赃渠道。二是对每件侵财型案件必须要追究赃物去向,及时追回赃物减少群众损失,提高群众报案积极性。
    5、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
    社会治安工作要依靠公安民警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更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一是建议推广全民联防的经验,提倡“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年”的理念,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群众性治保队伍,24小时巡逻。二是建立由社区民警、物业公司保安人员,专职治安员和治安积极分子组成的治安联防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三是借鉴外省一些城市的经验,探索成立“出租车联防队”,动员和号召全区出租车行业的广大出租车司机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筑起一道流动的治安防线,使千万群众与民警并肩作战,逐步建立一个群防群治的严密网络。
    6、加强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针对街面案件多发的特点,一是要在来往人员复杂、作案人员经常出没及案件易发、多发的重点路段、时段进行防范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流动宣传车、拉横幅等多种手段教育警示广大群众,使防范观念深入人心。二是要深入社区居民,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告知居民,让他们了解街面案件中惯用的作案手段及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路桥中学教研处主任                                       教育

 



梁标委员的发言
——积极应对后“外资引进”时期的思考

    台州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部门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关外资企业对台州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目前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经过一个过渡期后,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
    一、现阶段外资引进中的一些问题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跨国资本是无根资本,有不可改变的逐利性。在资本流入的时候会带来某一地区的繁荣,如果资本一旦流出就有可能给该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亚洲金融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如果我们不能在引进外资中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益,培育出本地有竞争力的企业,那么我们不仅不能持续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而且今天的繁荣可能就是日后的悲哀。
    我国对外资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些问题。许多地方开放中,得到的是一点点的先进技术,几位数的地方GDP,但是中国企业自有的技术基础却在合资的过程中流失了。跨国公司的进入,吃掉了中国市场上国内的竞争对手,进而控制中国的产业和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中国多年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形成的制造能力、研发队伍和熟练技工队伍被削弱。这不但对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严重削弱了政府贯彻产业政策的力度。在许多地方,由于对引资工作过分的重视,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外资在税收方面的优惠,一定程度打击了内资企业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吸收外资,我国在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33%的同时,对一些特殊区域的外资企业实行24%、15%的优惠税率,对内资微利企业分别实行27%和18%的照顾税率,税率档次多,使不同类型企业的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差距较大。加上各种退税返还政策,使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利润呈现明显不同。几年来运用行政手段引资,由于追求量的突破,造成理想和现实反差较大。如合同引资和实际引资的额度一直相差较大。同时我们希望引资过程中会同步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但从现实情况看也不尽如人意,引到国内的是粗糙的劳力密集型的产业,“高、精、尖”的技术始终躲在国外不肯现身。引资过程中过分强调数量,易使政府工作人员引发短期效应,产生政绩工程,还使政府招商成本不断增高。大量外资在中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口,造成我国贸易顺差过大。
    二、对我市今后引资的建议
    台州是浙江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招商引资工作又做的比较好,但国际一体化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开放地区都避免不了的。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作为一级政府,我们必须尽早地注意国际商海风云的变幻,制定应急对策。
    1、减少政府出面招商,拓展民间招商渠道。
    客观事实表明,政府组织招商引资工作的最大优越性是使外资企业从政府的信誉考虑来进行投资。但政府引资需要动用大量的公共资源,花费了大量的公共资金。在目前招商引资工作走上轨道后,不宜继续这样化大成本。要铺设正常的民间招商引资渠道,让一些民间团体和社会团体来做,这样就可以化最小的成本来办引资。如果政府把举办大规模招商引资活动的钱转拨给有关组织,一定会收到钱半事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效果。
    2、政府年终考核可以降低引资数目考核分的权重,增加对外资企业管理的权重。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对部门的年终考核,是一根威力强大的神奇的指挥棒,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各级政府和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往往竭尽全力。招商引资的指标,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和可择性很强的工作,当用指标和奖金结合在一起时,使招商引资工作变了味。有些企业为了达到退税和征地的目的,把内资通过某些途径暗中流出去,然后又大摇大摆地用外资的名义走了进来,引起了企业之间的税负不均。最近,国家财政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二十五次常委会上说,现准备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照顾性税率。在全面降税的情况下,引起反响较大的是吃惯了利益的外资企业,他们反对的是内外企业的税负统一。根据国外经验,下阶段对外资企业的管理,使他们继续安心生产,将会是一项新的课题。提高年终考核中对外资企业管理的权重,将显得十分有意义。
    3、把招商重点由招资金转为招人才、招技术。
    台州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地区,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由于是新发展的地方,国际上的知名度比不上其它的老牌城市。使优秀人才的流入不如大城市,人才缺乏带来了技术的缺乏,以致我们的企业发展速度不快,有的也只是大资金投入下的粗放型的发展。建议从现在开始我们的招商引资的指导思想要从引进资金向引进人才和技术转变,这将对于提升台州的产业结构会发生深刻的改变。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从化工、铸造、机械类行业向电子、电器类产业渐进,对台州人居环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4、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的台州籍留学人员回台州发展。
    近年来,随着改革和开放,台州籍的外出留学人员快速增加,当他们学成归来,发现所学的知识与当地的企业间的需求不符,于是又不得不离开台州,去寻找他们自己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后遗症,是让我们自己的人才白白的流失,为了使学子归家,政府应该鼓励当地企事业单位大量接受台州籍的各类留学人员,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安心于台州。即使有一些专业,目前暂时用不上,政府要从当地的发展考虑给企业以一定的补贴,使其作为人才储备,当时机成熟,由政府或者新企业再对这些专业人员作新的安排。
    5、化大力气,培育本地的优势产业,打响台州品牌。
    在发展台州经济战略的引导下,培育当地的优势产业,以保证当地企业的出口,将是台州长期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技术,技术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政府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直接影响台州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思想认识上要把高学历与高技术分开。创新型、开发型的尖子人才我们需要,技术型的人才我们更是大量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快慢决定了台州的技术人才的多少,也决定了台州的经济发展。台州应该建立对行业有指导意义的行业民间研究机构,从技术上、发展理念上给中、小企业以帮助,使台州的制造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台州市侨联副主席                                         侨联
 



胡齐乾委员代表民建台州市委会的发言
——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实现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市三届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全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能源、淡水、土地等资源的不足对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
    1、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
    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层次不高,工业发展中对资源的依赖性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低,只有9.94%,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主要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来支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水平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
    2、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受要素制约
    我市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资源自给率低。人均水资源1650M3,只有全省人均的80%左右,接近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煤炭等能源资源几乎全靠外地调入;电力供应不足,省里给台州的网电电量只占全省的7.4%左右,在用电高峰期经常出现拉闸停电现象;人均耕地只有0.4亩,人多地少,工业用地捉襟见肘,价格也不断抬升,年底前路桥、温岭等地的工业用地拍卖价格在100万元/亩以上。
    3、工业“三废”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我市是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整顿专项行动八个重点督查区域和省环境保护“811”专项行动的重点治理区域之一。2004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10704.1万吨,工业固废168.66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537.7亿M3,烟尘排放量8279吨。沿海海域中,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面积分别为1048平方公里和3350平方公里。在石塘镇、大陈岛附近海域多次出现大面积赤潮,沿海养殖区内多次发生弹涂鱼、鲻梭鱼等水产养殖品种大面积死亡事件。
    二、加快我市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节约型增长方式引领发展、节约型城市化模式引领建设、节约型消费方式引领生活”的新观念,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推进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产业体系
    台州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今后在继续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应优先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档次。特别是要发展以电子信息、科技咨询、现代物流、产权交易、金融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服务业,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污的特点,而且可以吸引人才和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结合我市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优势,鼓励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抓好“513”工程,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2、实施节约型生产方式,打造节约型企业
    企业生产一定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节约化、资源化、清洁化”发展原则。一是节能工作在加强对39家用能企业监管的同时,要关闭一批高耗能的小企业,集中淘汰一批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设备。大力实施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五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推广变频调速、冷凝水回收等节能新装备;二是节水工作要推动火力发电、医药化工、造纸、印染、电镀、食品与发酵等六大高耗水、高废水排放行业实施中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施高耗水企业(单位)节水技改示范工程;三是节材工作要加强亿元以上销售收入企业管理。进一步提高CAD/CAM等辅助设计、制造技术的普及率。推动绿色制造,促使企业节约原材料,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和可循环利用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品质的提高,提高用材效率;四是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强度,积极推行建造多层厂房;五是确定节约型示范企业指标体系,建设一批节约型示范企业。六是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步伐,建设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拆解业企业的管理,鼓励拆解业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解决拆解业的二次污染问题。
    3、健全节约型管理模式,建设节约型政府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要起到表率作用。建设节约型政府不能仅仅停留在节水、节电、节纸等浅层次的活动上,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在深层次上解决节约型政府建设的“盲点”。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严格考核制度,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节约时间,严格考勤制度;二是严格公务用车管理。制定《台州市公务用车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控制领导干部上下班公车接送,禁止公车私用,加强在非工作时间时对公车的检查力度;三是加强公务接待管理,实行集中接待制度,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接待;四是节约会议经费支出。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合理安排会议议程、时间和参会人员,精简会议工作人员;五是实行公务住宿定点采购管理,在我市公务出差较多的城市如杭州等地,利用招投标等方式确定我市公务住宿定点宾馆,减少差旅费支出。
    三、强化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保障措施的几点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保障
    一是加快制定《台州市中水设施管理办法》、《台州市资源节约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以强化对资源浪费行为的法律约束,以规范资源消耗行为;二是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和引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培育资源节约技术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三是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出台绿色GDP核算办法,将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四是深化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让资源价格充分反映其稀缺性,实施阶梯式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
    2、依靠科技创新,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研开发、应用力度,鼓励创新,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加快在高耗能、高耗水行业中建立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节能降耗技术进步投入力度,积极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3、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监督管理
    一是建立新建项目市场准入制度,重点耗能产品必须达到最低效能标准,禁止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产品的生产、进口和销售;二是组织开展重点耗能单位和重点用水单位的监测和考核,挖掘节能、节水潜力,促进耗能用水大户走上自觉节能、节水的道路;三是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高耗能、高耗水行业节能、节水情况,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用水计划和取水定额执行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民建台州市委会副主委                                     民建
 

 



李江月委员代表农工民主党台州市委会的发言
——实施长潭湖保护性开发  推进市区西部可持续发展

    长潭湖位于台州市区西部,是以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多种调节的大型水库。担负着温黄平原104万亩农田灌溉和台州市200万城镇居民供水任务。同时,长潭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3000多公顷的湖区四面青山环绕,湖水清澈,风景如画。湖区的生态公益林,植被茂盛,阔叶林、针叶林错落有致。
    由于长潭湖是台州市近200万人口的水源地,长潭水库水质保护,既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安全工作乃是当务之急。同时长潭湖有着良好的资源环境,根据我省各地湖泊如千岛湖、东钱湖的保护性开发经验,长潭湖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作为我市的组成部分,加快长潭湖的保护性开发,找准保护和开发的结合点,寻求水质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共赢,必将对台州市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长潭湖的基本资源和现状
    长潭湖有着良好的资源环境:一是长潭湖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良好。湖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周围群山环抱,空气清新、质量良好。二是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长潭湖岛屿及其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具有良好的森林风景条件。三是湖中岛屿形态各异,有形如其名可赏可游的小岛如木鱼、虎头、足狗、麻狸等岛,岛上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水鸟、野鸭等,极具观赏价值。 四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长潭湖库区是革命老区,也曾经是游击战的战场,红十四军会师之地,拥有许多可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值得挖掘。
    从当今世界看,旅游度假区多选址于海滨、湖滨、山区和森林地带。其中以大面积水体构成粗犷、开朗的旅游休憩空间,并能提供丰富的体育健身资源;充分满足旅游者既要休憩、娱乐,又要开展健身活动和体育运动需求的湖滨最受旅游者的欢迎和亲睐。
    我们分析,长潭湖旅游开发有以下几个优势:1、区位优势。长潭湖位于台州市区,而台州市及周边地区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交通优势。交通非常便利,由于交通半径小,可达性好,对于吸引自驾车旅游市场具有极大的优势。3、开发优势。仅围绕着水面资源,可以开发的旅游项目就很多。还可开发休闲度假、特色餐饮等众多项目。4、生态和景观优势。长潭湖作为旅游目的地,具备了生态环境优势和自然景观优势,这是不可多得的以淡水为主的自然生态区。
    但由于长潭湖是台州市近200万人口的水源地,因此旅游开发一直以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旅游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支持。由于政府没有一定的规划,该地的旅游开发就成了群众自发的无序活动。近几年来以垂钓、野营、游泳等为主的游客自发性旅游活动在长潭湖库区便悄然兴起。桃花岛等地区一些小规模、无序的旅游设施已经建起并营业、湖边农家乐餐饮发展迅速,这种无序的旅游开发,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往往随意排放,这对水库的水质必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从保护水资源出发,如何实施长潭湖保护性开发,使湖区旅游有序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实施长潭湖保护性开发的建议
    长潭湖作为台州2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来源,水质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如何处理好水质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防止水质污染,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是长潭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形成共识,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目标,科学制订长潭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把发展旅游业这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坚持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协调地发展旅游业。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求发展,实现长潭湖保护与开发的统一,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符合长潭湖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宏观调控。长潭湖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宏观调控。实践证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是开发建设成功的关键。目前长潭湖的旅游开发基本上还属无序状态。因此,如何在保护长潭湖水质的前提下,有序地开发旅游这应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故特建议:1、成立长潭湖开发管理与生态保护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积极组织专家论证;开展可行性论证和试验性开发相结合;编制《长潭水库水质保护和旅游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2、充分发挥管委会在长潭湖区域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统一规划、管理、协调长潭湖的保护和开发。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政府应该考虑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对投资企业适当倾斜支持,有计划有限制地推动长潭湖旅游区的发展。3、长潭湖的旅游开发一定要在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在充分考虑保护长潭湖水质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有序地发展;同时实施严格的水质监测,在水质保护和旅游开发共赢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长潭湖旅游的大开发,并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做好长潭湖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长潭水库水质保护,既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条件;更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长潭湖水源安全保障规划。1、首先要摸清水源安全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确保水源水质的基本思路、目标和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制定规划方案,积极推进饮水水质保护和安全工作。2、要明确规定周边餐饮业发展规模和要求,要与排污及防治措施相衔接。建立完善地下管网排水系统。3、规定区域,形成集中餐饮区,对其废水集中处理或用管网排出统一处理,确保污水不排入长潭湖。4、对环湖周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造成污染的企业坚决关停。建议将沿湖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域划归由今后成立的长潭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管辖,便于统一监管。5、搞好长潭湖的生态绿化,一来有利于长潭湖保护、鸟类栖息和游客观光;二来便于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找准目标定位,充分发挥长潭湖资源优势。要按照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要求,找准目标定位,充分发挥长潭湖资源优势。以长潭湖优美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湖光山色、森林景观和田园野趣为资源特色,以会议度假和现代娱乐设施为重点,将长潭湖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为黄岩西部旅游集散中心、会议度假休闲中心、特色餐饮娱乐中心和俱乐部活动中心。要突出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打造“生态之湖”、“休闲之湖”,大力营造优美环境。1、必须认真落实防污治污措施。2、要突出文化功能,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存。3、要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规划制定上,要本着既对当前负责,又对历史负责,宁可慢一点,也要实一点的原则,把长潭湖规划方案制定得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政策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长潭湖打造成为台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农工民主党台州市委会委员                              妇女联合会
 

 



沈颜新委员代表台州市工商联的发言
——加大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力度的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州民营企业的转型逐步展开,自主创新成绩斐然。2006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79.14亿元,同比增长14.6%。与此相适应,知识产权工作也取得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品牌建设上,截止2006年,我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4个,国家免检产品5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浙江名牌132个,台州名牌产品242个,我市还荣获了“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在专利申请上,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5626件,同比增长57.50%;在基地建设上,一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台州市也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城市差距明显,亟需加强与提高。
    一、台州市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不足
    (一)专利申请数量不足,分布面不广,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量上看,近年来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虽然快速提升,但跟周边发达城市相比,数量仍嫌不足;从区域分布上看,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广大中小型企业则极少,面狭点窄,没有形成群体效应;从结构上看,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极低。2005年全市专利授权为2316件,但发明专利仅有38件,国际专利和国际注册商标则更为凤毛麟角。
    (二)产权流失时有发生
    在台州的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产权流失事件,表现为:一是掌握产权秘密的技术骨干流动导致技术流失;二是技术人员出卖或泄露技术情报;三是商业间谍窃取企业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利用率较低。
    据调查,在遇到侵权时,大约80%的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商或行政途径解决,只有约20%的企业选择诉讼方式。在进出口企业中,约有50%的企业还不知道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请求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更少。
    (四)遭遇技术壁垒。
    2002年以来,台州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遭到美国、日本、印度等10多个国家提起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反保障措施)调查,有的甚至遭遇侵权诉讼。技术壁垒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与经济利益,耗费了企业家的大量精力。
    二、原因分析
    (一)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不足。
    不少民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如重成果鉴定、轻专利申请就是企业的普遍行为。他们认为企业开发的新成果只要通过了鉴定,企业就自然享有专有权利。可是,目前我国仍在沿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成果鉴定形式,既不规范,也不科学,缺乏保护手段。
    (二)“贴牌产品”过多
    在台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较少,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大多数产品定位在初级产品,有相当多的产品是贴牌产品。这不仅导致企业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丧失,主动权操于他人之手,而且还会导致企业自身的商品被淡化,从而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知识产权的激励与保护机制不健全。
    在企业方面,近五成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虽然有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但多为其它部门兼职;许多企业对开发知识产权的奖励没有明确规定;有的企业只重视对职工生产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职工的知识产权教育。在政府及司法方面,对知识产权的奖励力度仍显不足;对恶意侵权的企业和个人,还不具有足够的行政和法律威慑力;行政诉讼耗时长,法律援助成本太高。这会导致企业对通过行政及司法途径讨回公道丧失信心。在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对缺乏静态资产的知识产权担保缺乏信心,从而使知识产权的融资功能尚未得到明显体现。
    (四)情报信息工作落后。
    相当多的企业不善于利用专利信息,在技术开发前没有进行专利文献的检索,导致企业技术起点低、耗时长、费用高、效率低。有的企业进行的“创新工作”由于别人早已申请专利保护,因此毫无价值可言。有的企业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技术专利,却已成为公有财富。还有的企业对行业信息了解不充分,没有有效建立知识产权的预警机制,等大量的仿冒产品出现时,才想到要追查,但费时费力,效果不佳。
    (五)专业人才匮乏。
    在台州从事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法律人才严重不足。仅从法律人才来看,据了解,从事知识产权诉讼的律师只有一人。专业人才的缺乏势必导致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不从心。
    三、对策建议
    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经济社会运行的法律基础,它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制完善程度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事关台州的战略谋局,事关民营企业的成功转型。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建设能力。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力度。
    要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家的知识产权意识。借助各级各类媒体,以专题片或专题报道形式,选取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该曝光的曝光,该表扬的表扬;组织知识产权宣讲团,聘请知识产权专家有重点、分层次地对相关民营企业进行辅导;将《专利法》等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列入全市普法计划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之中,重点加强对企业人员的教育。
    (二)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要继续加强对企业申请国家、省、市驰名、著名商标及各种专利的奖励力度;加强与知识产权专家的沟通与协作,聘请他们担任咨询顾问,协助解决疑难案件;想方设法提高执法办案的效能,逐步减轻企业的行政与法律援助成本;鼓励金融机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关于知识产权可以质押的规定;政府应组织知识产权专家为企业建章立制提供帮助。强化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职能,目前尤其要加强对窃取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对企业转型的帮扶与引导力度
    以“825名牌培育工程”为抓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把知识产权情况作为招商引资的标准之一,大力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落户台州;二是通过政策奖励、典型示范、重点扶持等手段,促使企业转型,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台州民营企业上台阶。
    (四)大力开展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专门的技术专利信息中心,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利信息开发活动,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文献信息,利用文献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信息预警机制,为企业准确了解行业信息、保护知识产权提供切实帮助。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的现象,要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符合台州实际、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队伍,为企业切实提供人才支撑!
    只要政府重视,各方通力合作,台州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台州市的知识产权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工商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